內向心理學 │ Ritam超效科學心靈訓練中心 │ 黃色公鹿
YT連結:https://youtu.be/uVG4Wve9v6g
性格內向的工作者,在社會這種大型競技場裡,並不是那麼吃香
這是因為我們比較傾向不張揚、默默地做事
而結果就是自己容易被周圍的一些人忽視,從而得不到應該得到的待遇
比如說工作的升遷、異性的青睞、...等等
但是
內向的人真的沒有任何優勢嗎?
其實並不見得
內向的你相對於性格外向的別人
擁有更細心地思考、更有創意的想法、包容所有觀點的胸襟、...等等的優勢
你是那種屬於顧問型的角色
你可以提供給人很好的意見,
你可以從內在發光發熱,默默地影響到他人
你不覺得這種能力,其實更厲害嗎?
在本集節目中
公鹿分享了內向心理學這本書的部分精闢內容
相信可以給深受困擾的你們
一個好的調整方向、好幾個接受自己的思路,又或是好的建議做法
其實
當小編看到書封的那句話時,就整個被吸引住目光了
那句話就是「終於可以,不必再假裝外向,本書教導你運用內向特質應對外在的變化,發揮安靜的力量」
因為小編真心覺得
假裝外向真的好累,尤其在感覺到這並不是真實的自己時,有種陷入自我懷疑的狀態
這讓小編當時心想著
如果真的可以不必再假裝外向,去做真實的自己,那該有多好
我可以靜靜獨自享受孤獨
我可以有大把的時間,獨自去消化自己的情緒、去理清自己的思緒、去提升自我的認同感與幸福感
而不用像外向的人那樣四處奔跑、忙碌著
那該有多好
但這些事,或許對於外向的人來說,其實說不定是樂在其中
近一兩年的時間,小編各方面的事情、狀況接連不斷而來
基本都要我插手處理,才得以相對完美的落幕
當然,也有一些小編處理不當的狀況發生
這些讓小編真心覺得,處理起來好累好累
感覺已經陷入惡性循環了
端賴安一心老師、公鹿與眾多知心好友各形式的幫忙,才撐了下來
最後
想問問聽眾朋友們
你們覺得自己是偏向內向還是外向特質的人呢?
如果你們不太確定的話
其實在本集節目的影片跟官網圖片中,我們有提供書中的簡易量表
聽眾朋友們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是哪邊的特質比較多?
不過呢~
其實每個人的性格本就是獨一無二的
再相似的性格,都存在著一些差異,並沒有標準答案
端看你們怎麼看待囉~
歡迎有興趣的聽眾朋友,趕緊進來收聽本集節目吧~
購書連結請點此:https://reurl.cc/LX75AK
安靜的發揮影響力,身為內向者的你,也可以在這個世界嶄露鋒芒
今天我們要來跟大家聊聊「內向心理學」,由漫遊者出版的,其實我也非常想要讀這本書
書本的封面是這樣介紹著:「終於,可以不必再假裝外向,本書教導你運用內向特質應對外在的變化,發揮安靜的力量」
本書想要告訴你,內向者容易累、慢吞吞或常語帶保留,除非你要追根究底,他們才肯做出判斷的特質,其實都是有原因的
這些看似負面的特質,其實蘊含著內向者豐富優勢的養分
細心的思考、創意的想法、包容所有觀點的胸襟,都需要時間、空間的運用
你真的不是怪胎,你是那種可以提供意見,從內在發出光來,默默影響他人
書中還有教你放鬆身心、管理自己精力的方法,與設立個人的界線跟步調。
作者是瑪蒂。蘭尼,是一位精神分析博士,對於家庭及婚姻治療非常有見解,總共出過三本書
-內向心理學
-發掘內向孩子的天賦
-當內向的人愛上外向的人
這些書籍,都是從內向者的狀態探討,如何面對家庭人生工作等等的課題
今天我們要來導讀的「內向心理學」,可以說是我認為關於內向者非常豐富內容的一本書
當你透過本書,瞭解內向者狀態時,你會發現兩個哇的產生
-哇,內向者原來是如此運作的
-哇,原來內向者可以透過這樣的調整來過生活
如果性格比較外向的你,想要追求的另外一半是內向者時,我們到底可以如何接近他呢?
換句話說,這本書,等於是一本可以幫助聽眾朋友暸解內向者的操作手冊
作者在本書的第一個頁面,是如此的說
邀請你
享受生活/適當休息
欣賞你的內心世界
做一個真實可信的人
珍視你的好奇心,
享受心境的和諧,
享受獨處/對生活充滿感激,
尊重你自己
記住讓你的光芒灑向四方
以上這些提醒很棒,我希望朋友也可以隨時記住,把它抄下來、寫下來或拍照,放在你看得見的地方
第一個問題
在介紹本書開始之前,你一定會很好奇,到底什麼是內向的特質,書中是這樣說明的:
從本質上來說,內向性格是一種特徵、特點,它其實不只是害羞、但也並不代表孤僻,更不是因為疾病所造成的,就只是一個人格特質。
我們在這本書談到所謂的內在性格應該是更接近於你的本質,不會被隨意改變
作者還有一個提醒說
我們應該要正向看待這樣子的一個特質
學習使用它而不是對抗它
有些人明明就很喜歡獨處、享受獨處
或者在家中即使度過一天,閱讀一本書、聽一下節目,這樣子過完了一天之後,就會覺得很快樂
如果你也是喜歡這樣做的朋友,
恭喜你也跟我一樣,
原來我們的內在世界,才是我們的精力來源
外在刺激,雖然會短暫地改變我們腦中的路徑,但是當刺激太多的時候,
其實會有一種刺激太多甚至不舒服感覺
我覺得典型的例子,像是如果我們在與朋友約見面的時候,2-3個人會是你最舒服的狀態
當人數太多的時候,因為資訊量爆炸,反而變得不太能適應
作者在這邊又舉出了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內向跟外向性格朋友充電方式的不同
內向性格的朋友,像是一顆充電電池,需要先停止目前的任務,好好充電,然後才能充飽,因此你需要幫他放在一個安靜舒服的充電環境,他們就可以恢復精力了
性格外向的朋友,其實就像是一個太陽能板,獨處沈思,反而會讓他失去電力來源,外向者透過不同的刺激(陽光)才可以充電,獲得精力
曾經有朋友疑似內向,但有次問我
他想一次學很多種才藝可不可以
我當下回答他,
其實重點不是要學幾樣,而是你只要感覺到開心、享受就好
那麼,針對外向者與內向者,是不是有標準的能量充電法則呢?
我覺得是沒有的
但是向內探索、靜定的練習,可以幫助自己開啟覺察能力,有了覺察力,自然可以知道自己的能量是不是有在提升、充電
如果你還是很好奇自己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書中有一個很簡單的整理,你可以觀察一下哪邊的特質比較多
不過,真的要特別提醒你,我們每個人的性格本來就是一個光譜,從最弱到最亮,其實都存在著些微差異,並沒有標準答案。
第二個問題
這個禮拜一時,好朋友跟我哭訴,他們公司其他同事都獲得升遷,明明自己也是盡心盡力,但不喜張揚,為什麼老闆沒有辦法看見他呢?
因爲我性格本質超級內向,大多數的事情,也只是在自己腦中想想,有時內在決定好要這樣做的時候,後續就不會講太多,做就對了
確實,我也常常苦惱,為什麼老闆也忘記我了
首先,我要引用這本書的一句話:
內向工作者,請你先走你自己的路,其實最終你都能成功、被看見
雖然你有時候一再受到無視,內心的可能會不是那麼愉快、甚至有點憤怒的感覺
其實,因為我們工作環境就像是大型的社會競技場,性格內向的人所擁有的能力,在這個競技場並沒有那麼適合,我們很容易傾向用那種自己容易被忽視的方式來進行工作
書中特別提到內向者的工作特質
1. 不願意在會議上大膽地表示自己的意見
2. 遇到狀況時,不太知道如何替自己說話
3. 工作的節奏感很慢,但品質較好
如果你有以上的情況,先聽聽作者的分析以及建議為何
首先,不願意在會議上大膽地表示自己的意見
作者認為
其實你不願意在會議上表達意見的主要原因:
第一個是,你需要時間去形成自己的觀點以及建議
當我們在會議上為什麼不願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首先我們所處的一個開會環境,是一個相對於平常日常期間,人比較多的情況,所以我們常常需要吸收新的資訊、來自於別人的新的概念或新的想法,同時要形成是自己的觀點,我覺得對我來講真的很困難
因此,如果在會議進行期間,最好有一點點緩衝時間,例如暫時從位置上離開,花一點時間重新整理跟分類,就比較有可能要有新的想法,該怎麽解
如果你本身是主管或者是協助負責安排會議的人,也可以在會議期間,安排一下喝茶水的時間
又或者在中間,穿插一些幽默的日常生活分享,都可以讓內向者得到時間的緩衝,重新整理他們內在的觀點
有時候甚至內向者他們的想法並不會在會議中馬上形成,所以需要建立一個可能的機制,讓他們有機會在會議後再與你溝通
像是舉辦活動的時候,我就會透過第一場會議發散意見、
第二、三場會議逐步地去聚焦,這樣循序漸進的方式,對於內向工作者來說,產生了一種節奏感會逐漸地聚焦
我覺得大多數的內向工作者,他們的性格更接近完美主義,對於自己要求其實蠻高的,給他們時間、給一點點的緩衝,我們就能提出更好的建議與想法
第二個,需要花費額外的心力專心聽講
沒有時間、沒有機會可以發表意見的原因,是因為像我們性格這麼內向的人,去聽會議演講的時候,真的非常費力
對我們來說,會議上可能有各種需要理解的陌生事物、關鍵詞,我有沒有漏記、誤解、沒注意的地方,有沒有清楚抓到講者要表達的東西
對我們來說,想要把當前這個人的話搞清楚,就好像是開飛機一樣,真的有點困難。
像我的朋友,經常舉辦讀書會,每次讀書會當下,他們都會要求現場有聽講的人,馬上發表自己的意見。
我每次都覺得好緊張,那根本不是我當下,可以馬上融會貫通或舉例出來的。所以,對於外向性格的他們,我真的覺得他們很厲害,我會不好意思。
如果想克服這樣的問題,我會建議做一點筆記把重點抓進來,就可以在會議或演講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資訊,並降低經歷的消耗。
第三個,在團體中無法從容發言
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意見,對於內向工作者來說,其實是非常讓人感覺緊張的。
有時候你腦袋中明明有很多想法,卻因為身心非常緊張,導致於你在現場呈現腦袋打結的狀態,這時候腦內的資訊被擠壓碰撞,有時你想要表達更多卻表達不出來,容易發生詞不達意的狀況。
我自己演講的初期,確實是非常緊張的。有時會先把要講的話全寫出來,有時候則透過一些笑話或小遊戲,讓自己舒緩緊張。
那如果是在工作上的會議中呢?
邀請內向工作者,上台前先把自己要講的話寫下來,如果來不及寫完,就把重點先寫出來,在上面發表時,慢慢把它念出來就好,讓所要表達的部分相對流暢一點。持續一段時間之後,你整理資訊的能力也會透過書寫的方式得到進步
第四個,遇見意見不一致時我們會馬上停止說出自己的觀點
我們其實非常害怕衝突、得罪人,感覺很容易會影響他人對於自己的看法或想法,所以時常沒辦法清楚地去表達自己的意見,且馬上停止說出自己的觀點
針對一些日常工作,我們經常需要跟人家討論或開會,作者其實有提到幾個方法可以幫助讓你更快進入開會模式:
方法一:開會前,請你盡量到安靜或沒有人的地方,稍微放鬆休息一下,讓心跳、血壓慢慢回復正常,這時候你身心與講話的狀態,相對比較平緩一點
另外,請你不要在同一天安排太多的會議,最好可以在會議之間好好休息一下
作者也建議大家,在進入房間的時候,稍微環顧一下四周,跟周邊的人透過眼神接觸的方式,跟別人問好並且微笑,這樣對會議的推進會更有幫助
其實還有很多方法,我提供我在用,或我正練習的方式:
會議的過程,透過紙筆或電腦的方式,把會議的請你不要重點或概念,將文字記錄下來,這樣會減低你內在精力的消耗
另外,再搭配一些說話訓練,像是堅定的開場白,「我想補充」、「我有個意見」,讓說話產生儀式感,就不會這麼懼怕了。
最後,在會議結束之後,如果你擔心自己詞不達意,我建議去跟你工作上較為親密的夥伴詢問,或問問他人對於你的觀點是否已經了解,這對於後續下一次的會議會更有幫助。
另外,書中有提到,我們要如何跟性格比較內向的伴侶,來進行交流。
建議大家,雙方可以約個時間來討論一下,兩個人如何相處會比較融洽,因為給了性格內向的人一點時間思考,來準備自己的想法與說法,非常的好。
另外,在溝通過程中,請記得不要打斷對方的談話,或許對於外向的人來說,常會有不錯的點子分享給對方,但對於性格內向的人來說,重新開啟對話,會花費額外的精力與耐心,請你聽完伴侶說出心中的話後,最後再來描述你的想法跟感覺,這也是對伴侶的一種尊重。
有時候,因為伴侶說話的方式,並不是那麼直接,沒有辦法讓你馬上理解,甚至會產生一點憤怒的感覺。
此時,你可以在心中默默從一數到五,速度可以慢些,這樣大腦裡激烈的賀爾蒙可以稍微平緩下來,讓你可以慢慢地再重新跟對方溝通。
性格內向的人,思考速度真的比較慢一點點,這樣做,對性格比較內向的朋友而言,也比較容易聽見你想要說的話。
有時候,性格內向的另一半,其實不需要透過言語的交流,給對方一個深深地親吻,還有在人群之中對他眨眨眼睛、牽手,做出一些你們彼此才知道的一些小動作,其實都可以增加親密感喔
分享一下書中講到的一個故事「笑到最後」
路上有一隻走得比較慢的烏龜,在路上一直不停地哭
小鳥問烏龜說:你怎麼了?為什麼一直哭?
烏龜說:我覺得我是一個失敗者,我走路比兔子還慢
小鳥說:沒關係,你本來就慢,這很正常。烏龜比較慢,真的很正常。
烏龜說:我希望我自己可以走得再快一點,因為兔子總是不停地嘲笑我。
小鳥就說:請問你可以活幾年
烏龜回答:150年
小鳥再問:那兔子呢?
烏龜回答:五年吧
小鳥就說:那你就這樣想就好啦,你有145年的時間,可以多笑兔子到最後
我覺得內在者在自己內在世界裡
其實有很多思緒以及想法,
所以我們的內心世界,時間是非常緩慢的,因為有很多東西在思考
我不是說,外向的人相對比較短命,而是說他們比較有行動力,時間感相對比較快一點點。
內向的人,自己的時間感比較緩慢一點,像烏龜一樣,可是也因為這樣的緩慢,而多了一份對生活的覺察力跟觀察力。
透過本書,想跟大家分享
這個世界上,原來有這麼多美麗的事情,存在不同的性格,交織成我們現在的生活。
邀請大家,尊重彼此特質,自己與他人在特質上,本來就會有所不同
在彼此都很開心相處的一個過程中,大家彼此都可以成為好朋友的
最後,還是分享書封最後一句話給大家
「我們內在的氣質無法被改變,請運用自己的特質,不需要抵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