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CT 正念認知療法 │ Ritam超效科學心靈訓練中心 │ 黃色公鹿 專訪 古蕙瑄 心理師
YT連結:https://youtu.be/cYRrdVmYSDU
正念認知療法,這個東西聽起很酷!
而且經過研究證實,可以改善憂鬱症狀態
但..這倒底是為什麼~~
當我內在不太一樣的時候
看一件事情的想法也不會相通
連帶著產生不同的情緒
腦袋中的想法其實有千千萬萬個
當他們都會成真嗎,或者是我們很利害的大腦編出來的呢??
這時候,正念認知療法-MBCT-就很有幫助了
在這堂課程會幫助你訓練你的大腦,
讓你在行動的時候有機會產生覺知,看見不一樣的路徑
像是壓力很大的時候,肩膀容易很緊,就有機會注意到你的肩膀
又再次受到委屈時候,你容易肚子疼,是不是招喚你不要受委屈
而且課程也很適合一般人來上課
另外本集節目中,我們邀請古心理師,推薦數本實用的書籍跟教材
想學MBCT卻苦苦走不到入門的方法嗎
今天的節目就有機會可以認識了
三步驟呼吸法YT連結請點此:https://youtu.be/XDKYi5Ad8GQ
本集講師金句
「想法不等於事實,它只是一個心理的活動」
「容許所有的情緒來來去去,可它不是絕對的永恒」
「當你學會去誠實地接納你自己身心狀態的時候,我們其實會更貼近自己」
也歡迎聽眾朋友在聽完本集節目後
把你覺得最有感覺的金句,在粉絲頁中留言分享一下吧~
主: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最近我們的電台與古心理師有一個合作,我們要來辦一個減壓避失智的活動(6/27),可以改善你大腦的狀態。
訪:
我們其實很多人,其實他會不自覺地陷入一些憂鬱的思考或想法,但其實這樣的憂鬱大腦,其實常常會讓我們除了憂鬱症之外,也會造成很多的身心疾病,而失智症也是一個部分,這也是為什麽這次會合作,剛好下個月叫國際失智月,所以我們做出這樣的一個合作跟宣導。
主:
談到失智或是憂鬱,我就會非常好奇。因為古心理師她的簡歷中,其實有提到說她有學過正念的技巧,同時又學了所謂正念認知技術這個部分。
想跟你詢問一下,什麽叫做正念認知的調控技術,也就是俗稱的MBCT呢?
訪:
它其實就是從原來的MBSR(正面減壓)學習而來的,在正面認知行為MBCT的部分,其實當初是由英國的一些學者老師們,特地去學回來的,運用在憂鬱症的病人身上,來做憂鬱症預防復發以及心理健康的部分。
所以,當初這個部分,因為我之前的工作經驗是在精神科專科醫院工作,所以會接觸到更多已經是走入疾病模式的病人。
MBSR是所有人都很適合,原則上大家都可以去上的課,那MBCT的話,現在也發展出MBCT for life,就是給一般人上的課,或者是深化的課。
但MBCT for D的部分,它其實還是有特別地去針對一些憂鬱症的特色,去做一些課程上的調整,會有一些微微的不同。
主:
聽起來好像MBCT,它可以特別針對一些精神疾病,特別像是憂鬱症的部分,因為是針對病人,所以它在一些協助或方法上面,實際上是有一個更正規或更有技術上評估的脈絡可循。
我們想邀請古心理師,幫我們跟聽眾們介紹一些我們一聽就有機會學會的MBCT技巧。
訪:
其實像憂鬱症來說,我們會有一些已經是不合理、比較強烈的想法、念頭,比較固著、高頻率地出現了,它其實會造成我們很多在情緒低落時,病情很容易復發。
憂鬱症並不是一個第一次治好就完全沒事的疾病,它其實像慢性疾病的概念,你會有康復期,但還是有復發的高風險,所以才會更針對、注意你的自我覺察,去更了解你自己。
是不是快要有一些警訊呢?是不是注意到,我好像又要開始走入情緒低落的部分?
所以,MBCT特別針對你對自己的覺察中,包括從想法、念頭及一些信念的角度切入,或是從情緒的角度去切入,這在我們八週課程中,會特別地去做練習。
主:
聽起來,好像MBCT馬上可以幫助我們,去建立一個關於自己內在的警報器。就像我現在覺得心情不是那麽好、現在沒有那麽想要工作或怎樣子的感覺時,警報器就馬上發出聲響。
那我們有沒有一些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學習的技巧呢?
訪:
它其實真的是警報器,因為當我們真的情緒陷入低落時,其實我們在當中會去檢核是否常常會有一些自我批評的想法、念頭出來。
譬如說覺得,我不夠好、我總是這麽失敗、常常只要事情到我手上就會世界末日、如果沒有自己世界是不是更美好,像是這類的一些想法跟念頭出來。
其實當我們在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對這些想法念頭的相信程度,真的就覺得世界就是這樣了,沒有第二句話。
因為這個,我們會到後面幾週時,才會去做這件事情、去覺察這件事。但前面幾週,我們會先讓你去覺察,其實我們的情緒跟想法、念頭不是只有二分法,最重要的是,我們從第一課就會告訴你,其實有一些想法,不一定等於事實,這個是很重要的,特別是當我們情緒低落時,會有一些自動化的想法。
我們會去看到,這些我們自動化的想法,會怎麽樣去產生對應的情緒,不同的想法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只是在這過程中,你有沒有去看到可能的一些自動化慣性想法出來。
我們要去知道,這些想法不等於事實,它只是一個心理的活動。我們要去看見,當我現在情緒比較低落時,我會怎麽樣去解讀這件事情,跟我情緒平穩時,又會怎麽解讀這件事情,它其實是會不一樣。
在這個課程裡,就會用這種體驗式的方式,讓我們大家去覺察到,我自己又開始了。其實在這個過程當中,大概前面幾週,我們會更針對我們特別想逃避的情緒,就是不開心的情緒部份。
因為以往,對於痛苦、不開心或是不想要的情緒,其實我們都是逃避的。因為我們不會想去貼近那些思維,我們就是被那些思維困住,就像孫悟空的緊箍咒一樣,自動播放音樂就把你困住了,你又拔不掉。
當我們有覺察到的時候,緊箍咒要開始變緊時,我覺察到有這個東西存在,我就可以有選擇回應的方法。
主:
像我自己很生氣或很累的時候,只要看到群組的訊息一跳出來,就會覺得訊息是不是在針對我之類的。當我發現有這種情緒的時候,我就趕快去睡覺,隔天重新再回頭來看,就好像真的沒有針對我這件事情了。
其實MBCT好像還有一個方式,它其實跟個案會有一些互動,有沒有一些有趣的案例可以跟我們分享呢?
訪:
在我們做練習的時候,如果我們有一些挫折或低落,再加上自己情緒不好,其實你會很快地去否定自己更多,自我批評會更多,會覺得我永遠都做不好、為什麽別人都會就我不會、為什麽別人有感覺我沒感覺,覺得自己很差勁、更失望,感覺自己總是沒有成功。
MBCT並不是一個feel good的課程,因為要重新訓練你的大腦,跟你的大腦有一些不同的、新的習慣的對話,所以其實是需要付出一些努力跟練習。
有些學員,前面在狀況好的時候,沒有陷入那個情緒、挫折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我可以,我要用這個方法試試看,等到第一週的回家作業去回家練習,覺得我好像沒辦法每天撥出那麽多時間,會感到有所挫折。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想做好,就會有那個壓力,特別是每一週我們都會問大家回家練習怎麽樣,本來要減壓,結果壓力越來越多。你就會發現到,第三或第四週時,大家特別容易請假或是比較晚上線,你的身體已經很誠實地去抗拒這個,但又覺得好像還可以做,因為它不是達到你生命壓力的那個部分。所以,我們就會在課堂去討論這件事情。
我記得有個學員很可愛,他就是會很抗拒,可是他還是每週出席,雖然他會有遲到、喝水或坐不住的狀況,但他告訴自己,既然在這邊了,就再試試看。
我們的引導語跟他說,容許所有的情緒來來去去,可它不是絕對的永恒,你就看著它,邀請它來陪伴自己一下子。
最後他跟我說,他在接近快最後十分鐘時,才突然覺得其實他一直在逃避的,是面對在照顧時的那個壓力。
他不想去承認,他一直在壓抑自己去配合病人,他自己本來是陪伴家裡憂鬱或焦慮家屬的照顧者,但照顧到自己也生病了。
他說,他發現在這個過程當中,他也過度壓抑了自己,但因為病人更嚴重,所以他其實一直去否認自己的身心需求,直到剛剛那一刻,他突然覺得,既然來到這裡,又剩下最後兩堂課,那就坐下去試試看。
其實,在他吃完飯回家練習時,因為家中的環境,他常會為了符合其他人需求,也很難坐的下來。
他突然發現,既然都剩最後兩堂課,現在在課堂上又有帶領的互動下,他決定豁出去看看,此時,他突然覺得好像找到了跟自己的連結,好像其實可以跟自己的焦慮陪伴一陣子,而本來因為焦慮而造成自己覺得坐不住、背部疼痛或很焦躁的感覺,在他看見這一點時,突然就整個可以坐下來了,突然覺得他可以再回頭去試試看做第一周的作業。
主:
所以,做MBCT做久了,真的可以達到靜下來的效果。
訪:
我覺得,其實以這個案例來說,他還是帶著一個懷疑在。但是知道這有些科研,且又看到有些同學真的有改變,他在那個疑惑當中搖搖擺擺,覺得我應該也可以,而這個搖搖擺擺就是你對自己的信念、情緒的搖搖擺擺,等到他自己真的體驗過之後,突然覺得像種子發芽的那種感覺。
我有時候常跟我的學員們分享,其實當你來到這裡,就是種下了一個種子,你願意去這個花園幾次呢,是每天進去看它,還是一周一次,那這個種子也會怎麽去回應你。
我覺得他很棒的是,他做這個分享時,他突然發現他其實有焦慮,因為他覺得已經都已經走到第六週,才承認其實他回家一直都找不到時間練習,有趣的是,當他去承認跟看見他忽略自己的時候,他反而可以下定決心,來開始嘗試用這樣的方法來照顧自己。
主:
最後有沒有什麽想要跟聽眾再多說一些的呢?
訪:
當你學會去誠實地接納你自己身心狀態的時候,我們其實會更貼近自己。
我想到要分享另外一個案例,之前在最後一堂課的時候,我們有一個長者,她是差不多快80歲的老婆婆,因為我要上去備課時,就看到她在樓下徘徊,我當時也沒有想那麽多,我就跟她說,等一下課堂上見。
後來,她全程也沒有特別的異樣,因為我們一堂課大概都2.5個小時,她也是都正常上課,中間做的活動、討論的事情或者是身體掃描,她其實在課堂都配合著。
但是,等到最後分享時,她才突然冒一句,其實她今天閃到腰,我們完全看不出來她閃到腰。她就說,她其實是幫自己做了一個選擇,我在樓下遇到她的當時,是她正在做選擇的時候,她其實是在來的路上,才發生這個事情。
然後,她就覺得說,她要怎麽去跟這個身體的不舒適,在這個當下互動,她思考著,這又是我們整個課程的最後一堂課,還是一個現場課,所以也沒有錄影,她覺得這個課對她來說,其實是一個很滋養的,所以她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做出了選擇。
她自己選擇說,其實她大概找到一些方法,來跟此刻當下身體的一些不舒適去共處。她在這個來回的過程中,用這種不斷調節的方式,去把注意力拉回到自己的身上、去照顧自己,同時又有一部分的注意力,可以跟在我們的課堂上。
我覺得她知道,她不用全身的緊繃,來面對這個腰閃到的這件事情,雖然有不舒適,但在此刻的當下,是在她還可接受的範圍的。
她在分享中有講到,她在過程中其實有運用課堂所學的去觀察,知道這個疼痛是持續的還是間斷的,或是一個點一個點的還是一整片的。她也覺得,她可以鬆開掉身體其他沒有那麽緊繃的部分。
她自己又有講到,其實所有事情,並不一定在這個過程當中,都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因此,她就回想到她自己的生命歷程中,所遇到的一些事情,以往她可能會覺得,整個被擊垮、整個全部耗下去,就像漏斗一樣,整個人都陷進去。
可是,現在她在這個過程中學到,這個是一個點,她可以怎麽樣地對自己採取最適合的行動,來幫忙自己,看見自己還是有力量跟資源來面對這些事情。
所以,我自己覺得,在這個長者的經驗裡,就讓我看到說,你怎麽樣去發現身體的智慧,然後你去尊重他,我們要怎麽樣運用身體的智慧,來面對這個生命的困難,不要讓自己整個陷下去,我覺得這個真的非常不容易。
在我們的練習裡面,MBCT有一個叫做三步驟呼吸空間。
步驟一,去覺察我此刻、當下的想法、念頭、情緒,還有我的身體怎麽了?
步驟二,把注意力集中帶到我們的呼吸上。
呼吸,就只有吸氣跟吐氣兩個動作,它本身有一個自我的療癒力,可以調節我們自己身心非常多的機能,包括交感跟副交感神經,而我們在吐氣跟吸氣動作的交替中,就可以專注在這裡。
其實,我們的注意力可以藉由專注而達到一個清醒而放鬆的狀態,我們大腦會釋放不同的波。
如果可能,當然最好是腹式呼吸,因為我們其實很早就知道腹式呼吸的好處。
步驟三,就是擴展,整個MBCT的課程,其實就濃縮在這裡。
擴展到全身的感覺之後,其實在MBCT課程後面兩週,我們會更著重地讓大家了解,當你擴展了、知道了這些狀態後,我們可以為自己做出更友善、更有益自己的選擇,其實它還是必須要做出來。
因為,如果我們停留在原來的狀態去想而不去做,其實沒辦法,我們還是要讓它付諸行動、採取行動。這在MBCT中,就回到認知行為治療裡面。
這跟MBSR有點不太一樣,MBSR其實是很綜觀性的。但MBCT在後面的話,有點像這個認知行為訓練一樣,會更強調你怎麽把你的步驟跟目標拆成小目標,然後一步一步去達成,讓這個習慣有更具體化的指示去落標。
主:
我想幫朋友問一下,如果我們想要學習MBCT,有沒有什麽推薦的書籍或課程,可以跟聽眾朋友們介紹的呢?
訪:
課程的話,如果在一般狀態下,我們上MBSR或MBCT都可以。但如果你過去曾經真的有憂鬱的話,有一本書叫八週正念練習。這本書裡面有附一些光碟,其實它有點像是自我練習的操作手冊,裡面其實已經是一個八週課程的講義。
其實我也有蠻多學員,他們都有先去看過這樣的書,比如說八週正念練習或是八週靜心計劃,那這兩本書都是MBCT的創辦人,讓學員自行操作上來的。
看書自學,這是一個方式,現在因為疫情關系,其實很多人會去上線上課程。我覺得線上課程跟看書最大不同是,用看書的方式,你不見得可以有一個機會去對話,或是有機會去核對在這個當中我所感受跟體悟到的。
這也是很多學員他們可能之前已經有看過書,可是等實際再上完八週課程後,其實會更知道怎麽回去進行後續練習,會更有一些資源去後續聯系。
有的人是直接上八週課程的話,其實你就不一定要再回去看這些書,你可以直接操作,因為我們八週會有講義,你可以從講義裡再去看見。
至於正念的書,其實現在坊間非常多,不管是正念或是靜觀都可以。我覺得,條條大路通羅馬,像我之前也看過什麽每天五分鐘、每天十分鐘、六周的最新正念練習法、當代正念、靜觀修習,只能說真的超多。
因為,正念的方法是希望讓你在日常生活可操作,只要在這個脈絡中,不管是在課程或自學當中,你找到了一個在你生活裡可以運用得上、提醒自己的方法,去提醒、覺察到自己一些不一定是事實的想法,特別是某些不合理的、災難性的想法,覺察到我的想法去牽動了我的情緒。
重點是,你是真的有做到你跟自己身心的那個連結,你不逃避、不閃躲它,都可以是一個開始。當你準備好的時候、願意承諾更多的時候,你就會開始明白,為什麽有些人他們會選擇每天的練習,每天要有45分鐘、50分鐘的練習。
我覺得,正念跟冥想還是有一些差距,但在台灣的翻譯,就是正念、靜觀、冥想,這其實都有一些相關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