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  歡迎登入

I Like Radio

Enjoy Your Life!


YT連結:https://youtu.be/Rt1-SFR8zsA

這次節目的主題呢~
是在探討信念、限制性與如何消融限制性信念

信念到底是什麼呢?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義
不曉得聽眾朋友們,你們對於信念的定義是什麼呢?
歡迎到粉絲專頁留言分享一下吧~

回歸正題
筱倩老師認為
信念,它是我們對一個事情的既定看法、想法

至於信念會不會被打破呢?
筱倩老師在節目中,就舉了一個非常棒的例子:
在很久以前,人們都以為我們的地球是平的
直到哥倫布出現,並且發現到原來我們的地球是圓的
打破了我們以往的認知

那什麼是限制性呢?
其實可以就字面的意思來解釋
讓你沒辦法更自在、廣闊地去發揮、探索,就是限制
就像法律,我們不能違法,否則就會被處罰
這在某個角度來看,就是一種限制
當然,大部分的法律是在保障我們的生存權,這無庸置疑

那要如何辨識出限制性信念呢?
筱倩老師分享了一個很簡單的辨識方法
當你的這個想法或念頭產生時,你是覺得恐懼?還是自由?
細節就不多說了

最後,要如何來改變或是消融它呢?
其實,要改變或消融之前,最重要的,是要去覺察它
因為,當你沒有發現它,你又要如何去改變或消融呢?

覺察的方法有很多
比如說:
●當你出現一些信念時,想一下、問一下【這是真的嗎?】
●每當你去說出我相信、我不相信、我認為、我不認為的時候,去觀照一下,你後面接的是什麽樣的語句?
這都將會幫助你去覺察到的

也許有很多人又會說,我就是沒辦法覺察啊~
當然,對於某些人來說,覺察或許是需要練習的
那主持人跟筱倩老師在節目中,也分享了一些方法跟方向

歡迎聽眾朋友進來收聽這些囉~~

主:
我們這次要錄的題目,是第九章消除限制性的信念。這個標題,大家就可以發現大概有三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信念,第二個是什麽樣的信念會變成所謂的限制性,另外一個重點就是消除的部分。我們現在先邀請小倩老師,幫我們介紹一下到底什麽是信念?


訪:
關於信念,我相信大家應該不會太陌生,因為這幾年相關的書籍是還蠻多的,但是白話一點來說,信念可以是我們對一個事情的既定看法。比如說,一開始我們覺得地球是平面的,到後來發現原來地球是圓的,這也可以是一個我們對於事情的信念。

就會發生一件很有趣的事,當我們覺得地球是平的時候,我們就會停止去探索原來其他的可能性,直到哥倫布發現原來地球是圓的,打破我們原本對於事情的既定的認知跟看法。

如果以比較生活化的方式來舉例,信念就是我們對很多事情的既定看法、想法。


主:
既然有了所謂的一個信念的部分。那所謂的限制性信念,我們要如何來理解,它在日常生活中是什麽樣子的一個概念呢?


訪:
依字面上,可以很白話地理解【限制性】三個字,我相信大家對這三個字都是可以理解的。

什麽叫限制性?
就是當你今天覺得這個東西是讓你沒有辦法去更自在、更廣闊的去發揮、去探索的時候,這個東西我們就是說所謂也是限制性。比如說,你不能去哪裡、你不能做什麽、你不能成為什麽,跟你可以嘗試看看、你是可以成為那個樣子的。

如果今天你的腦袋裡面突然浮現的一個想法,或當你要做一件事情時、你有某一些念頭跑出來時,你就可以去感受一下。教大家一個最簡單的方式,這個想法或念頭產生時,你是因此感覺到更舒服、更自在、更遼闊,還是因此感覺到非常緊縮或是沒有可能、沒有空間的那種感覺,還是有原來可以這樣、其實我可以是的感覺。以情緒來說,一個讓你覺得更恐懼,一個讓你覺得更自由。


主:
工作就必須要認真努力,對待父母一定要孝順、無微不至,聽起來好像很合理,因為我們從小都是這麽被教導的。不知不覺中,這些文字對聽眾朋友們,有沒有產生一個壓力的源頭呢?

另外,邀請大家可以再思考,相對於限制性信念的存在,你的信念、念頭有沒有可能是一個開放性的一個空間選擇呢?


訪:
像我們人也是一樣,我們絕對喜歡跟相處起來更自在舒服的人。

以人來舉例關係,有些人你可能跟他相處會覺得很緊張或需要非常小心翼翼,有些人相處起來就是很自在、快樂,好像你可以呈現一個最真實的你,那就是所謂的限制性的感覺跟自在的感覺是不一樣的。


主:
因為華人網路心靈電台的朋友們,已經在學習靈性的過程中,已經學習很久了。相較於過去的經驗,你被要求就是要認真工作,跟你被邀請要認真工作的那個感覺,實際上是差很多的。


訪:
關於要求跟邀請這兩個字,本身發出來的能量就已經不一樣了。因為要求是你需要做到,邀請是問你願意嗎?後者聽起來心情好很多,就像你要準時跟你願意準時嗎?


主:
不過,我們在帶領工作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現有些尚未被開啟覺知的人,你確實必須要用要求的方式。


訪:
我覺得不見得哦~
因為大家其實都更喜歡被邀請。在所有關係裡面也都是這樣子,你去要求他跟邀請他或是跟他溝通。我覺得造成的效果絕對是不一樣的。

其實人都是這樣子,都是喜歡那樣子的狀態,所以當你是用邀請、溝通的方式時,我覺得效果一定是會比較好的,就算你覺得效果沒有較好,但是對方也會覺得比較舒服,對方比較舒服,你肯定也會比較舒服。


主:
在這個章節裡面提到,你的信念會導致你的經驗,這個部分要如何來解釋?


訪:
這個,其實就是很原汁原味的吸引力法則的核心概念。

你的信念會導致你的經驗,就像書中大衛‧羅賓說的一句話,我們將自己的念頭和信念投射出去,而它沒有回來成為我們的經驗,因為當你一直想著、抱持著某一個想法時,你就會一直遇到那樣子想法的事件來到你的念頭,也就是你相信什麽,什麽就會成為真的。


主:
我覺得Bars的這個概念就還蠻不錯的,因為你在做Bars療程,不是常常去修整大腦裡面的一個內在訊息?


訪:
可以這樣說,像我本身也是Bars的執行師,做過非常多Bars的個案,Bars就是頭部的能量點位,我們用精油去觸碰、去開啟、去釋放它,就是在清理所謂的這樣的信念、觀點跟情緒。


主:
在這個章節裡有提到,當你改變了你擁有的信念的時候,你內在或者是經驗的部分也會跟隨著改變。


訪:
我這裡有幾句話也可以跟大家分享,關於大衛‧霍金斯博士說過的,【去檢視一些普遍性的信念,並在一開始就放下,他們往往很有幫助】。然而,舉例很重要,這是我們都會遇到的。

舉例一:只有通過辛勤的工作、掙紮、犧牲和努力,我們才值得擁有事物。
這時,一念之轉的功課要拿出來做了,這是真的嗎?


主:
大家有學到很多技巧,我覺得就是趁現在趕快活用起來。


訪:
拜倫‧凱蒂所教會大家的功課【這是真的嗎?】
每當你有一個信念不錯的時候,首先問自己,這是真的嗎?

舉例二:受苦對我們有幫助、有好處。
我們要受苦嗎?這是真的嗎?
我們需要像阿信一樣的生活嗎?

舉例三:我們無法不勞而獲。
是真的嗎?還是我們其實擁有宇宙的無限資源呢?

舉例四:非常簡單的事情,沒什麽價值。
什麽是非常簡單的事情?
我覺得煮一碗麵,對我而言是很簡單的事情。
可是煮一碗面可不可以賣?可以,為什麽不行。
可不可以提供人們價值?可以,因為人們不用自己出門買菜、種菜、洗菜、切菜,不用煮、不用開火,就有一碗熱騰騰的食物在桌上。
它是非常有價值。

你擁有什麽樣的技能,在你的眼裡是非常簡單性,但是其實非常有價值呢?
是不是可以更多地去開發,我們其實可以去創造的一個想法,提供給大家。

我覺得這四句話,真的很棒,也是我們一般人最常被局限住的地方。


主:
我覺得,透過這個方式,其實我們就可以修正自己的信念,經驗也會跟隨著改變了。

下一個要點是關於消融信念,這個部分又該如何來解釋呢?


訪:
我覺得,消融信念這件事情很重要,但是在消融信念之前,有一件事情更重要,就是覺察信念。因為當你沒有發現它,你如何去消融它呢?

覺察,怎麽樣去做到呢?
其實,我們之前都一直不斷地提醒大家這個點,而我覺得書中有個部分很棒,可以跟大家分享。

每當你去說出我相信、我不相信、我認為、我不認為的時候,請你要非常去觀照你後面接的是什麽樣的語句。說出我相信時,那你相信什麽,你又不相信什麽?

你相信什麽?

主:
我相信什麽,我一時也想不起來。我相信,早起就要吃早餐。
我知道我剛剛在錄節目時,我想到一句,晚睡的人似乎對大腦不好,這是事實嗎?

其實不是的,到底是怎麽樣狀況對大腦不好呢?
就是聽眾如果要熬夜,在熬夜之後就是要睡足夠,不要睡不足夠,那會影響到腦細胞。


訪:
其實每個人身體都是不一樣的,絕對有最適合他自己身體的生活習慣和模式,所以沒有什麽所謂是真的或是怎樣最好。


主:
大家可以透過覺察,覺察到自己喜歡的狀態。


訪:
所以,消融之前我們先去看見,從我們生活中的隻字片語、我們很多閃爍過的念頭裡面去發現,是非常有幫助的。


主:
剛剛我們都在講覺察這件事情,但還是會遇到有些人無法覺察,這時候要建議他們做什麽事情?他們可以有什麽樣下一步的行動?

當然,我覺得他們就沒有辦法覺察了,這實在太難了,這是個有趣的功課。


訪:
讓我來回想一下,我當初是怎麽做,哈哈哈~

我覺得是這樣,所有事情都需要練習,我們也不是出生就會走路。在這個練習的過程當中,你要發出的意圖是很重要的。

比如說,現在你覺得你不懂得什麽叫覺察,但是你必須先發出一個【我想要開始更多覺察自己】的一個念頭跟意圖,你現在去發出一個這樣的訊號。

我相信,當你發出這樣的訊號之後,宇宙會開始來協助你,因為你必須有先有這樣的意識的時候,你在生活裡,你才會更多的願意開始去看見你自己。


主:
我覺得,還不懂或不知道如何覺察的聽眾,在剛好聽到我們正在討論這件事情的當下,其實你的覺察,就已經慢慢在蘇醒。

或者是說,在這個這段你的人生的過程中,你總是會遇到某些人,會帶給你在信念上、心智上、靈性上的一些碰撞,那個碰撞點都是可以協助、幫助你消融你現在的窘境,或是你的一些限制性信念,或是你的不舒服的狀況。


訪:
簡單的總結一下剛剛說的如何覺察這件事,我覺得:

首先,先發出這樣的意念,我想要更多去覺察我自己。

第二,你可以去提問,其實提問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工具,你開始去提問【我如何能夠更多在生活裡去覺察我自己?】。
這個提問題出來說不是要帶你去找答案,當你有這個念頭出來時,你開始會自然而然地,會願意更多的看向自己。

我剛剛有想到第三步,但我現在突然忘了,哈哈哈哈~


主:
我知道,剛好用這本書的最後結尾來跟大家說。
當你有注意到自己對某件事情再次起了反應,對這件事情要開始有所覺知囉~


訪:
就是為什麽這件事情讓我生氣?為什麽這件事情讓我心裡悶悶的不舒服。
這些都是一個個的訊號進來,你可以開始做一個記號,代表這裡有東西,要不要看看裡面有什麽呢?

主:
當你又再次覺知道這個,聽眾朋友你真的就可以開始拿回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