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練習 │ Ritam超效科學心靈訓練中心 │ 黃色公鹿 專訪 森林系美少女 慈慈
YT連結:https://youtu.be/-iPA6TeVKxo
當我們遇到不曾經歷過的事,會讓我們恐懼…
恐懼未知、或因此留有遺憾或悔恨
請聽眾朋友們想像一下,如果今天,你即將面臨死亡
回顧你的人生,一路走來,是否有所遺憾?
是遺憾自己從來沒有為自己活過?
是遺憾自己有許多夢想還沒完成?
是遺憾自己有許多事情想做卻來不及做?
還是其他許許多多的故事?(歡迎聽眾朋友來粉絲頁留言分享一下)
當你認真回顧過
你是否發現,其實一些事,我們可以及早為自己或家人準備
今天節目介紹的《告別練習》這本書
其實是類似之前專訪生死奧秘的一個實際操作手冊
我們可以透過這本書的練習,嘗試跟每一階段的自己好好說再見,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遺憾。
就如同副標題,「唯有學會告別,人生才能繼續」,而我們也才能活在當下~
今天的節目,幫大家整理一下大綱:
◆對「告別練習」這本書的觀後感
◆華人對死亡議題的態度
◆病人自主權利法–把病人的權利還給病人
◆五種合法遺囑
◆給家人的情書–倫理遺囑
森林系美少女 慈慈,在本集節目中的一段話,覺得很美、很有感覺,分享給大家
「寫給家人的情書,很可能是個案留給家人最後且最有價值的一個禮物,也很有可能是留給在世家人們,在往後人生長期的歲月裡,一份值得珍藏的回憶。」
歡迎聽眾朋友收聽哦~~
購書連結請點此:https://is.gd/uajDp9
鹿:
我們今天轉化一下角度,用慈慈的角度來跟我們探討生死奧秘的實用版,也就是告別練習這本書,它真的還蠻針對個人使用的。
不知道聽眾朋友們,有沒有在聽完我們上次介紹的生死奧秘。它其實是16個關於生命照護的一些案例或小故事,這些可以幫助我們逐漸去認清或看見死亡的一個歷程、過程,有時恐懼感會慢慢的消彌。
告別練習的角度就不太一樣,就有點像是,假設我們即將要步入死亡的歷程,在那些歷程中,我們有一些身後事,或是遺囑、遺物,或是上次談到的四道練習,其實這本使用手冊裡都有。
我覺得它不錯的是,這本書除了提供書本外,還有一個蠻實用的練習手冊,手冊裡的一些方法,很適合聽眾朋友來練習。
在我們小學的時候,都會寫回家作業或日記,而這本書就有點像是,幫我們先做即將要告別這個世界到另外一個地方的一個練習手冊。
這對有些聽眾朋友來說,可能會感覺比較沈重。因為我們的朋友,一聽到要訪問這本書,就跟我說「公鹿,我覺得這本書好沈重哦,讓我覺得很有壓力耶」。
我們不曾經歷、面對過的事情,會讓我們恐懼。死亡為什麽那麽恐懼呢?
畢竟,我們每個人通常死個一次就很厲害了,兩次當然是有些人回來了,但這個應該不多。
我們主要是想透過這本書,幫助各位在未來某個時間點,可能有需求會需要用到這本書。
慈:
在這邊想要跟各位聽眾說一下,關於告別練習這一本書,就如同公鹿剛剛提到的,它其實有一點像之前提到那本生死奧秘的一個實作手冊。
其實我跟公鹿在一開始翻閱這本告別練習時,其實它裡面的內容,相對是比較生硬一點的,它確實提供了很多非常實際的一些演練的方法,只要你已經準備好,確實可以去做這樣子的面對。
例如,它會很清楚的說明,你要如何去立你的遺囑,才算是有效的,又或者是說,你想要預立醫囑放棄急救或大體捐贈。
它裡面寫的內容,比較不像生死奧秘那樣,比較偏向靈性跟心理層次上的和解,而是提供非常具體的實作的這種操作手冊。
如果已經準備好的聽眾,可以拿起這一本書去看看,在這個告別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做到哪些實際的準備或練習,這其實有助於將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愛,再繼續地留下來給我們的家人。
關於今天這本書,它的副標是「唯有學會告別,人生才能夠繼續」。首先,我有一個問題想要先問一下公鹿,你在看了這本書後,你覺得告別的本身跟當下的關聯性是什麽呢?
如果在我過去的生活經驗裡,我沒有學會對一些人事物進行告別的動作,那是表示我沒有活在當下嗎?你是怎麽看的呢?
鹿: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我覺得也是所謂人生大哉問。
其實我小時候看過一個MV,在MV裡的一個演員,他講的一段話,讓我記了20年一直記到現在,他說「唯有當你遇到了,不論是小孩子出生、婚姻的狀態以及你面對當家中一個你親近的人走掉的過程,因為你經歷了那些事情,你才真正的長大了。」。
剛才森女慈慈跟我們提到,「告別之後,才能活到當下」。對大多數的人而言,死亡這個練習題,或是說周邊有人過世的這個練習題,其實它代表是我們一個成長。
我們有時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情,有時會變得比較恐懼、比較擔憂,或是在人走後,我們會有一些悔恨留著,這個狀態的存有,確實會讓我們似乎好像沒有那麽地活在當下。
如果大家有在了解心理學跟靈性的一個交會點,我們其實在講,當你遇到重大事情時,你自然而然就會有一些焦慮或是憂鬱的部分,我們人本來設計就是這樣子。
並不是說你的焦慮或憂慮,會讓你沒有辦法活在當下,這件事情其實太不近人情,我們本來就會有這些問題。那告別練習這本書,其實就是在透過一些方法或說明,點醒我們是否可以提前或提前幫家人做準備。
我還記得我小時候奶奶過世時,當時一個親戚忽然發現,原來我們家並沒有處理關於喪禮或是葬禮的一些事情,所以他當下馬上幫我們親近的幾個堂兄、堂妹準備,先買了福地這部分。
我覺得,他這也是一個準備,畢竟我們到某個時間點,不是說一定需要福地,我們也可以火葬或樹葬,可是這即將離世的情緒或處境,我們有沒有辦法提前做心理準備?
慈:
其實我覺得,在華人的世界裡,不太會去談論死亡這件事情,很難直觀或直面地去談它。我真的覺得,是到最近這幾年比較有開始推向安寧照護,或是像上次生死奧秘所講的臨終靈性照護,我覺得這是一件蠻好的事情。
就像上次說的,死亡這件事情,是人人要學會去面對的課題,而我們要如何達到比較高的善終指數,就是我們必須要提前地去做一些練習。但在華人世界裡,像父母或親子之間,其實好像很難去談論或者開啟那樣的話題。
因為我自己以前在醫學院上課,我們都會上一些醫學的倫理或是大體解剖課,在上那些課時,當然也曾經聊過生死的議題,在我看來,我覺得這是一個事前的準備。
我記得我曾經回家問過我媽媽,我試著想要跟我的母親談論這樣的話題,比如說妳會比較希望會是什麽樣的形式?在靈堂上,妳喜歡什麽樣的花?你要不要請少女白琴或什麼之類的?
我想試著理解,自己母親是如何看待死亡的議題,可是最終我並沒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以我自己的心態,最終我們都會面對到,自己的親人或長輩必須要歷經死亡的這條路,我希望在這條路上,能夠做成他所期望的那個樣子,而不是以我們以為他喜歡的方式來進行。
可是我發現,其實華人的長輩也不是很好地面對這樣子的議題。談到死亡,好像它真的是一個比較沈重的話題。
公鹿,你覺得我們可以做什麽樣的準備嗎?或是說,你覺得我們真的有可能用比較正向或比較接納的心態,去看待死亡或是做死亡準備嗎?
鹿:
這個也是很好的問題,因為我剛剛在講,大家其實對死亡的接受程度都不太一樣。
我其實想要回顧,剛剛華人對死亡這件事情不太去談論這一點。另外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因為現在整個華人圈的社會結構,已經不太像以前一樣是一個大家族的存在,當你對這塊不是那麽理解時,另外一邊可能有人可以來補足。
好險的是,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書籍或在網絡上,都在慢慢談論死亡這件事情。
那回到我們真的有辦法可以去好好面對告別這件事情,我們在前幾集在介紹生死奧秘的這本書,裡面其實有非常多的靈性故事,當你聽過這些暖心的死亡故事或各種不同的案例時,你等於在幫你自己內建一些資料庫。
可能未來你遇到了這些後,你會覺得反應沒有那麽地大,你會知道這就是一個事實,自然而然可能會出現的一些事情。
慈:
關於這本告別練習裡,有提到所謂的病人權利自主法。公鹿可以幫我們解釋一下,這個部分是在談些什麽樣的內容嗎?
鹿:
如果大家可以看到,在本書第108頁有談到病人自主權利法,我們稍微把這段的立法精神念給大家聽一下。
這個法案的立法精神,就是要尊重病人醫療自主、保障病人的善終權利,促進醫病和諧,而這些話到底想表達什麽呢?
大家可以想像,如果我們今天即將要臨終或是需要做一些緊急照護時,那個過程中必須要做很多的決定。比如說,要不要插管,要不要對他做CPR,或者即使他腦死,要不要繼續維持他的一些生命表徵。
這件事情,其實對於當下的家屬來說,都有非常多不同的角度或重擔。比如說,今天如果急救之後,家中就多一個需要照顧的人,有誰可以去照顧他?
當然,如果資源很多,我是覺得沒有這個部分的考量。
而如果選擇不急救了,不急救的當下,我會不會需要承擔一些像是不孝的概念呢?
慈:
我覺得這個在華人社會裡,所造成的心理壓力是蠻大的。
鹿:
所以,病人自主權利法,大家可以想象,就是在跟醫生間的醫病關系中,把病人的權利還給病人本身,病人可以事前決定,他現在要不要做這樣的治療行為,例如我需不需要做急救,當病人自己決定要做急救,醫生就可以做執行。
這個法案,其實有點像搭配預立醫囑所存在的,預立醫囑在告別練習這本書有談到,我們如何去預立醫囑,在書的48頁就有跟我們提到,該如何來預立醫囑。我覺得書裡,講得還是繁文縟節一點,有非常多的一些文字。
聽眾朋友,如果當你的家人有走入所謂的安寧療程,或是他已經了解他部分病情,或是有一些需求時,其實現在醫院都有預立醫囑的專業門診,大家直接就可以跟自己的個案或者護理人員去做咨詢。
他們會告訴你,在這個過程中,你可能需要準備的文件,或是說醫囑的流程性,你有哪一些需求需要考慮的,或是到時如果可能進入病危時,到底需不需要去做搶救。
當你把文件都填寫完之後,就會將內容註記在你的健保IC卡,你這樣的決定會跟隨著你的醫療資料,不論是你今天到哪一間醫院,醫生就可以理解,原來你已經有這些資訊。
到時就可以按照你的意願,來進行後續的治療流程,就像我們剛才講把這個權利還給病人,家屬所需要負擔的一些責任,或是在情緒、生活上,相對就減低許多。
慈:
其實,它還是站在把愛留給家人的角度,作為出發點。
鹿:
因為每個個案的狀況都不太一樣。
大家在過去學習的過程中,可能被一直教導要有所謂的標準答案。可是,我覺得照護、生命或是我們生活中的休息,並不存在這件事。關於這部分,就請教專業的護理人員,他們有辦法告訴你更好的解答。
慈:
相信聽了公鹿的介紹後,聽眾朋友應該對病人權利自主法以及預立醫囑的部分,有更多的了解了。
剛剛我們前面談完了預立醫囑的部分,主要是針對醫療行為上,要怎麽樣做、怎麽樣立,才會具有確切的法律效力。
這本書後面有講到,這有可能是聽眾朋友也蠻關心的部分,就是要怎麽樣去立合法的遺囑呢?
關於這部分,公鹿可以幫我們介紹一下嗎?
鹿:
這本書,有談到五種可以合法的遺囑,大致上來講:
第一種,是我們自己書寫,也就是自書遺囑。
第二種,是你寫完你的遺囑,再透過公證的方式,由公證人來辦理,這叫公證遺囑,這是有法律效力的。
第三種,則是代筆遺囑,由他人代筆。這是有些規範的。比如說,在代筆的過程中,透過口述的部分,因為是有人幫你寫,所以現場至少要有三個人。同時,還會有一些規範,包含就是年月日,或是在你意思表達出來後,最後一定需要做一個簽名或蓋手印的步驟,才可以有法律效益。
第四種,是密封遺囑,這個部分如果懂法律的話就會知道,這是由我們自己或者由他人代筆寫好遺囑後,最後拿去密封再放到法院公證。通過法律公證的遺囑,其實效率相對是比較好的。
最後一個,就是口授遺囑。其實就是你現在講出來的話,如果沒辦法透過第三人在場做紙筆記錄的話,可能需要指派至少兩名以上的見證人,看著你在錄音或是把內容唸出來後,這個遺囑才有辦法產生有效性。
慈:
以我自己的狀況來思考的話,我可能比較會立的是第一種,自己寫。那我想問一下,遺囑一定要親自手寫嗎?我打字可以嗎?
鹿:
現在大家都很會電腦,很多人都沒有在寫字。
不過,因為自書遺囑,也就是自己書寫這部分,其實在法律上已經定義得很清楚,你一定要自己書寫出來,所以,在整份遺囑中,沒有辦法有任何字是可以用打字的,全程必須是你親自用手去書寫的,不然就沒有法律效益。
因為,當時定義這個法律的人,還是擔心會有偽造的部分,所以為了避免麻煩,寧願複雜一點,大家未來的狀況才能少一點。
慈:
剛剛聽公鹿介紹了,有關於預立醫囑以及預立合法遺囑的部分,好像相對比較沈重一點。
但我覺得,這本書後面有提到一個蠻美的部分,是講到所謂的倫理遺囑,這本書給了它一個很美的名字,叫做給家人的情書。
這個寫給家人的情書,是這位即將要邁向死亡的個案,留給家人可能是最後、最有價值的一個禮物,也很有可能是留給在世家人們,在往後人生長期的歲月裡,一份值得珍藏的回憶。
那公鹿是怎麽看待倫理遺囑這個部分的呢?
鹿:
因為現在我們活在這個肉身上,有時候還會有一些框架,讓你覺得有些話沒有辦法好好說出來,在到了最後一哩路時,其實會想要多說一些東西。
關於倫理遺囑,其實就是在講最後那段時間,你自己想說的任何話,不論是自己的感覺,還是其他。
我還記得,我表叔最後為他的人生喪禮選了一首歌,叫花非花霧非霧。我們的人生,有時候就像花開花落,有時又像霧一樣,剛開始看有點朦朧,後來霧散,也漸漸地看清楚。
其實邀請大家一直不斷地做這向內看的旅程,都是想要幫助大家,提早說出感謝的話、表達自己的意願、多多讚揚自己過去所做的好事、…等等這些事情,我們不一定要在最後一哩路做。
只是說,在到了這個時候,過去那些我執,也就是我本來存在的一些框架或自尊,漸漸被釋放離開的時候,那時所表達的「我」或是「你」,會更貼近靈魂的本質。
當然,這邊有一些練習書寫的方法,我覺得可以提供給家人。畢竟,聽眾朋友中,有些人學習靈性後,可以理解有些家人對於靈性不是那麽清楚。他們光在物質的生活中,要把生活照顧好,本就有一些難度了。
到了那個時間點,自然而然就會發生,有關倫理遺囑或意願表達的這個部分,可以呈現給大家。
慈:
關於倫理遺囑,在我的理解看來,它有一點像是上次談生死奧秘那本書裡「四道人生」的部分。
倫理遺囑,它的內容跟形式可以很自由,它所在意的,並不是前面提到的醫療或法律的效力,而是在這段時間,你寫下你想說卻還來不及說的話,因為你可能也再也沒有機會可以說了。
在這段時間立下倫理遺囑,其實是能夠幫助你在這一世去做放下的動作,同時跟家人能夠達到比較好的、和解的結局。
鹿:
告別練習這本書,已經羅列出目前我們在死亡上面可能會遇到的諸多課題,而且真的有提供非常多實用的方法。
聽眾朋友,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到書店或者網絡,先看一下目錄,看看哪些可能是自己有所需要的,有需要的話,可以嘗試地去了解一下這本書中,到底我們接下來可以怎麽做?
我覺得這本書,可以幫助不論是家屬或是即將進入臨終的朋友們,有點像是幫我們點開「往另外一個世界前,照亮你人生道路」的一些光芒。
慈:
很謝謝告別練習這本書,來到我和公鹿的手上。
其實對我們來說,看這樣的書籍,也是我們給自己一個機會,去做生命中的反思,同樣也把這樣的一個機會跟時間,帶給我們的聽眾,讓大家有一個機會去做這個「在沒有其他人陪伴時,自己一個人並不好經歷或不好下決心去做」的一個練習。
就像一開始所說的,其實死亡的議題,真的不是人人都可以很坦然、用輕鬆自在態度去面對的。
我想,在這個過程當中,還是會有一些相對困難的地方,但還是很鼓勵聽眾們,在你自己覺得準備好要去接納或是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去做。
不過,在時間點還沒到的情況下,不用強迫自己去做這些事情,我相信那樣的契機會來到的。
同時,提早或是儘早地開始去做這樣的練習,主要是為了讓我們可以達到如同之前所說的一個比較好的善終指數。
就祝福各位囉~~
鹿:
最後用這本書的最後書封,跟大家說「愛,記得要及時說出口。愛,要讓我好好走。」